把茶做成佳餚美食入饌,並非一時的心血來潮,其實自古以來中國就有“茶食”的說法。茶和中國菜餚優雅、和諧地搭配在一起,就是獨具特色的茶料理。
在上古時代,茶是作為藥用的,而藥物又是與食物不可分割的。 《呂氏春秋》中的《內經·素問·臟器法時論》這樣說:“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益氣”,說明藥食同源,歷史上,我國民間也素有“藥補不如食補”之說。所以說,用茶摻食作為菜餚、食品和膳食,自古以來就有的。
據唐《茶賦》載,茶具有“滋飯蔬之精素,攻肉食之羶膩”。可見,古人常有用茶水來伴飯的飲食經驗,清代才子紀曉嵐更是每天將茶當做蔬菜食用。這樣吃著喝著,就有廚子想到要將茶葉做入菜中。相傳,清末安徽的廚師就已在用“雀舌”、“鷹爪”等茶葉去炒河蝦仁了。美食家高陽在《古今食事》裡也曾提及:“翁同創制了一道龍井蝦仁,即西湖龍井茶葉炒蝦仁,真堪與蓬房魚匹配。”由此,清朝時期,龍井已經入了菜。
茶葉富有色香味形四大特點,能飲用,能調和滋味,增加色彩,又具有藥理成分,所以茶葉菜餚一般都具有雙重功效,既可增進食慾、解除飢餓,又能防治某些疾病和增強人體健康。
茶葉入菜的方式一般有四種:
1、將新鮮茶葉與菜餚一起烤製或炒製,是為茶菜;
2、在茶湯裡加入菜餚一起燉或燜,是為茶湯;
3、將茶葉磨成粉撒入菜餚或製成點心,是為茶粉;
4、用茶葉的香氣熏制食品,是為茶熏。
如果從做菜的效果來看,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茶菜做法。紅茶、綠茶、普洱茶、烏龍茶的效果相對好一些,如鐵觀音沖泡之後散發濃郁的蘭香,茶性清淡,適合泡出茶湯做餃子;而灼蝦、蒸魚適宜用綠茶湯;普洱茶適合做鹵水汁;碧螺春適合將茶葉搗碎混合一起做羹湯,還有茶水蒸飯等等。
以茶做菜很講究手法,要做茶食先得熟悉每種茶的特性,若茶葉或茶湯用多了,菜會變苦澀;茶葉或茶湯用少了,又顯不出茶香味。另外,蔥、姜、蒜、五香此類重味佐料盡量少放,也不要過分誇張,這才合乎茶的本性和健康的要求。
烹調方式不同時,搭配的茶葉也要不同,如果從烹調效果來看,寒涼的海鮮就用同是涼性的綠茶烹調,比如龍井蝦仁;溫性的烏龍茶與溫性的雞、鴨肉配合,比如川菜樟茶鴨;牛肉是熱性的,它的好搭檔自然是同屬熱性的紅茶。蔬菜中比較脆、爽的一部分梗類原料可以製作茶葉菜,選用的茶葉以香味充足的紅茶為優,而且大多用來製作涼菜。
茶葉不宜與豆腐一起做成菜餚。
明白茶葉的茶性和菜餚的食性,那麼如何搭配就一切隨心所欲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